材料:王老師出示問題:每棵樹苗16元,張叔叔要買4棵,經過協商,買3棵送1棵。每棵便宜多少元?學生很快就有了以下兩種解法:
(1)16×3=48(元),48÷4=12(元),16-12=4(元)
(2)16×3=48(元),16×4=64(元),64-48=16(元),16÷4=4(元)
王老師習慣性地問了一句:“還有不同的解法嗎?”
小杰遲疑地舉起了手:“老師,我的方法是16÷4=4(元),但我說不出為什么。”這種解法王老師也沒預料到,是否可行呢?是巧合嗎?面對這一情況,王老師及時調整了教學思路,組織同學進行探討。
學生紛紛發言,有的說“這個16元也表示買4棵一共便宜的,除以4得到的就是每棵便宜的。”有的說“買3棵送1棵,便宜的就是送的這1棵,也就是4棵便宜16元,所以16除以4就是每棵樹便宜多少元。”……小杰困惑的表情舒展了,王老師也露出了笑容。
問題:
(1)結合材料,評析王老師解決小杰困惑的教學行為。
(2)簡述教學過程中開發和利用學生資源的基本要求。
【參考答案解析】
(1)材料中王老師的教學行為是正確的,是值得提倡的。
①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材料中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學生產生疑惑時,組織同學討論,從而幫助學生解決了疑惑,這就是一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的過程,體現了啟發性教學原則。
②教師是教學活動的領導者、組織者。材料中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步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體現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③以“學生為本”是“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學校教育中的具體體現,也是教育的價值追求所在。它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材料中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并在學生產生疑惑的時候,調整教學思路,引導學生通過討論自己解決疑惑,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2)學生資源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源于學生的,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情感、動作等,通過師生互動而產生的,有利于教學的資源。
教學過程中開發和利用學生資源的基本要求:(1)合理選擇;(2)學生自愿;(3)利用適度;(4)創設機會;(5)因地制宜;(6)導有目的;(7)及時調控;(8)社區參與;(9)了解學生;(10)尊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