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
1.生產勞動的經驗被排斥在學校大門之外的現象發生在( )
A.商業社會
B.農業社會
C.工業社會
D.信息社會
2.諾篤爾普認為:“在事實上個人是不存在的,因為人之所以為人,只是因為他生活在人群之中,并且參加社會生活。”這種教育目的觀的價值取向是( )
A.倫理本位論
B.科學本位論
C.社會本位論
D.個人本位論
3.小學低年級兒童常常在家長、教師的督促下完成作業或活動任務,這體現了低年級兒童意志的( )
A.堅韌性水平較低
B.果斷性水平較低
C.自覺性水平較低
D.堅持性水平較低
4.少年期是指11、12~14、15歲的階段,關于這個時期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征,下列說法有誤的是( )
A.抽象思維已不需要以具體形象為支撐
B.心理活動的隨意性顯著增長
C.思維的批判性有所發展,但仍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觀性
D.隨著身體的急劇變化,產生成人感,獨立意識強烈
5.下列關于學習策略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凡是有助于提高學習效果和效率的程序、規則、方法、技巧及調控方式均屬于學習策略
B.學習策略等于具體的學習方法,是學習方法的集合體
C.學習策略不能與具體的學習方法截然分開,要借助具體的學習方法表現出來
D.學習策略是調節如何學習、如何思考的高級認知能力,是會不會學習的標志
二、辨析題
教育為政治制度和生產能力所決定,沒有自己的獨立性。
【參考答案解析】
一、單選題
1.B【解析】農業社會里,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不勞而獲的統治階級掌握著學校教育權,他們不允許在學校中向自己的子弟傳遞那些只有被統治階級才需要的生產知識和技能。生產勞動的經驗一開始就被排斥在學校的大門之外。
2.C【解析】社會本位論強調社會價值高于個人價值,認為確立教育目的的根據是社會的要求,個人的發展必須服從社會需要,因為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受制于社會環境。題干中諾篤爾普強調社會的價值,屬于社會本位論的教育目的觀。
3.C【解析】意志的自覺性是指一個人清晰地意識到自己行動的目的和意義,并且能夠主動地支配自己的行動,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質。小學低年級兒童的自覺性水平較低,所以需要家長和教師的督促。
4.A【解析】少年期又稱學齡中期,在這一時期,抽象思維已占主導地位,并出現反省思維,但抽象思維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體形象為支柱。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發展,但仍帶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觀性。初中生心理活動的隨意性顯著增長,可長時間集中精力學習,能隨意調節自己的行動。身體狀態的劇變、內心世界的發現、自我意識的覺醒、獨立精神的加強是少年期表現出的總體性的階段特征。
5.B【解析】學習方法是學習策略的知識和技能基礎,是學習策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學習策略的全部。因此,不能把二者完全等同。所以,B項說法錯誤。
二、辨析題
(1)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2)一般來說,教育為一定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所制約,為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所決定,為一定社會的文化所影響。但是教育又常顯示出其自身所特有的形式和發展軌跡,即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